第七卷
导读
接续第六卷,苏格拉底提出了第三个,也是最著名的关于型相世界与可感世界的譬喻,即洞穴譬喻。人生而被困于洞穴之中,只能观看事物的影子。解放的过程充满迷惑和痛苦,需要逐步推进,但一个人一旦能够直接观察太阳,就不会再愿意回到原来的洞穴之中。而他一旦回到洞穴之中,却会由于他无法再把影子当作真实的东西,而遭到众人的嘲笑和排挤。
对于太阳譬喻,线段譬喻和洞穴譬喻,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解读。对于线段譬喻,有学者认为它描述的是人的认识逐渐提升的过程,由最低级的,现实事物的倒影,到最高级的形式本身。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线段譬喻意在说明一种对应关系,思维世界中的假设思维指的是数学,形式思维指的是哲学,哲学之于数学就好像事物之于它们的倒影,前者清晰,后者模糊,后者是对前者的模仿。还有学者认为,线段譬喻的前半段所代表的是意见的世界,所谓的“倒影”是一种譬喻,指的是人们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投射倒影的具体事物则代表人们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意见,后者尽管仍非真理,但相比第一阶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对于不同譬喻之间的关系,学者也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线段譬喻与洞穴譬喻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前者是地图式的,对人的认知提升的过程的表述,而后者则是对旅程本身的描述。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洞穴譬喻意在建立两种生活之间的对比, 即政治家的生活与哲学家的生活。前者掌权,但腐败蒙昧,后者了解真理,但却因其与众不同而被众人排挤。这些说法在何种程度上成立,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地思考和讨论。
在R.C.Cross 和A.D. Woozley的Plato’s Republic: A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中(第230页),作者就线段譬喻和洞穴譬喻提出了一个对比图表,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苏格拉底接下来提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将注意转向他们应该关注的事物上去,从而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数学和几何学,当时还没有发明出来的立体几何学,以及天文学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数学是可感世界与思维世界之间的桥梁,它比可感世界更进一步,因为它的思考对象是完美的形状,而非具体的事物,但它还不是哲学,因为这些完美的形状并非型相本身。数学与哲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数学依赖于假设,而哲学则是对假设本身的检验。因而,从数学中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意见,而只有哲学才能通往知识。由于数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的这种相似性和层级性,苏格拉底提出把数学是通往哲学的”中转站“,是成为哲学家的基础训练。
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其他学科还有几何学,立体几何学,以及天文学。这几门学科的安排似乎有一种递进关系,数学研究数字本身,几何学研究二维平面,立体几何学研究三维空间,而天文学则研究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物体。然而,如果从数字到三维物体的思维过程对应着对理念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这种对应关系本身就意味着理念世界并非不涉及到具体形象的纯粹“理念”:如果三维比一维更加接近“是”的东西,那么理念世界本身也必须具有维度,并由此成为一种具体的存在。尽管这也许并非柏拉图的本意,但这种更高级,更完美的具体世界的幻想,存在于几乎所有宗教中,并且在不同宗教中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具象。在这些完美世界的想象中,与其说具体事物是对完美世界的模拟,不如说完美世界是具体事物的进化:人间的,世俗的事物仍然存在于完美世界中,只不过去除了限制,瑕疵和缺陷。理念世界与具体事物因而是一体两面,具体事物作为向抽象事物上升的阶梯,仍然有着自身的价值。
苏格拉底在谈论这些学科时,同时提到了它们在战争方面的功用,以及在哲学上的功用,因为理想城邦中的护卫者们既是战士,又是哲学家。数学是军人为了布置和处理阵列所必须学习的知识(525b),几何学对于安置营寨、攻取堡垒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26d),而天文学对于农业、航海和战略有助益(527d)。在这里,作为战士的护卫者所关注的是这些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作为哲学家的护卫者则专注于这些学科所需要的,对于完美形象的想象的训练。然而,按照柏拉图一贯的看法,通过具体事物去探求真理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530b),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要成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必须抛弃对具体事务的关注?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将不再是一名好的战士吗?
最后,苏格拉底提到辩证法,认为通过辩证的思维,人能够掌握到善自身之“所是”(532b)。其他的学科由于不愿触动其理论之下的假设,只能说是在做一个有关“是”的梦(533c),而辩证法由于能够对假设本身提出质疑和思考,因而能够走向本原,是唯一的通往真理的道路。
苏格拉底在这里将思维分为四个阶段,可以与线段譬喻相对应:知识是最高的,其次是思想,意见和臆想,前两者是关于“是”的东西的理性思维,后两者则是关于生成变化的事物的意见。苏格拉底认为他所提到的其他学科属于思想,它们比意见更清晰,但比知识更晦暗。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或许也可以归类为“思想”:尽管它本身并非知识,但在柏拉图看来,它是通达知识的途径。
在535a,苏格拉底谈到如何遴选适合学习这些学问的人,并提到了种种天性和美德。有趣的是,这里苏格拉底特地提到,候选者必须在所有可能程度上是最仪容出众的人(535b)。这一点似乎可以与403d相关联,其中苏格拉底提到并非身体的美德使灵魂变好,而是灵魂的美德使身体变好。柏拉图似乎认为,出众的容貌是由于美好的灵魂的作用,然而联系到苏格拉底著名的丑陋,这一点又使人怀疑。关于为什么哲人王的候选者必须仪容出众,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
这种教育必须从童年时期开始,使他们在嬉戏和娱乐中得到培养和长进(537a)。候选者从达到二十岁的人中挑选出来,他们将把从前在教育中得到的学问综合起来,获得统一的观照,到了三十岁,则再从他们之中选出能够和真理作伴的人,给予更大的尊重和荣誉。到了三十五岁,他们必须回到“洞穴”中去,去管理有关战争的事以及担任其他职务,以获得实际的经验。这一阶段要持续十五年,到了五十岁时,如果他们通过了种种考验,就要引导他们去观照善本身,并用它作为模式和典范来管理城邦。此外,为了整顿城邦,凡是年龄超过十岁的人都要送到野外去,将他们置于风俗习惯之外,按照苏格拉底的方式和礼法来培育他们。
苏格拉底描述的理想国由此成为巨大的,制造理想统治者的机器,仿佛是一条“流水线”。即使这种机械图景的确是人类的理想生活,问题也仍然存在:谁是制造这台机器的人呢?一个现存的,真实的城邦,如何能够走上柏拉图所描述的,通往理想城邦的道路?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问题
你认为柏拉图提出的三个譬喻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你认为在洞穴譬喻中,影子 - 产生影子的火光 - 太阳下的事物 - 太阳本身 分别代表什么?
对柏拉图所说的,哲学是对型相的直接思考,你认为应该作何理解?
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能够同时是一名好的战士吗?
一个现实的城邦,如何能够开始向理想城邦的转变?
你认为辩证法能够通达真理吗?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