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导读

这周我们阅读第十卷,也是《理想国》最后一卷的内容。

作为全书的最后一卷,许多学者认为第十卷更像是一种附录,在其中柏拉图试图举出所有他能想到的论证,而这种全面性有时是以牺牲准确性和逻辑性为代价的。因此在阅读这一卷中,大家也许会发现许多论证的不严谨之处,甚至与前文的冲突,这也是大家在阅读是需要注意的。

在第十卷中,苏格拉底提出所有模仿的诗艺都应从理想城邦里驱逐出去,这是因为显像是对真实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显像的模仿,因此艺术是离真实最远的。为了支持这一观点,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论证。

在第一个论证中(595a - 602b),苏格拉底把技艺分为三种,即使用的技艺,制造的技艺和模仿的技艺(601d)。只有使用者具有知识,因为每个器皿、生物或行为的品德和性能都是就它的用途而言的(601d),因此使用者必须对这个东西具有充分的经验。制造者通过使用者的指导,获得了关于这一物体的正确的意见,而模仿者,也就是画家和诗人,他们则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正确的意见,他们并不能够教育人并且造就人,对事物的品德一无所知,而只能制作事物的幻象。

苏格拉底的第二个论证(602c-608b)则建立在人的心理层面之上。他指出,由于距离的远近或周围的环境,事物看起来会显得大小不同。但是这种视觉上的变化可以由度量和计算澄清,也就是灵魂中的理性的部分。由于视觉和计算之间可以产生冲突,这就说明掌管二者的是灵魂中不同的部分,而又由于掌管度量的理性部分是较为优秀的部分,那么掌管视觉的部分就是灵魂中低劣的部分,而与视觉相关的绘画也就是低下的艺术。

类似的论证也适用于诗艺。谦恭有度的人在意外和不幸面前懂得节制,这种节制的命令来自于理性和礼法,因而是高尚的,而与之相反的激情和痛楚则是低下的。文学所描述的是个人的经历,并且在人们心中激起各种各样的情感的反应,因而是低下的艺术。

柏拉图对诗艺和绘画的批评也许让人无法接受,但我们要记得的是,这里对文学和绘画的讨论是在对政治和政体的讨论的框架之下的,因而柏拉图主要关注的是艺术的教化功能,而非其审美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对于柏拉图而言是管理城邦的工具,而那些使人偏离城邦的礼法的艺术自然也要被驱逐出去。

最后,与《斐多篇》的结尾一样,在《理想国》的结尾,柏拉图再一次给出了对于冥界的详细描述。柏拉图在这里对灵魂不朽的论证多有争议,并且与《斐多篇》中不同,这一论证并非对话的主题,因此留待大家自己思考。而与《斐多篇》中对冥界的描述所不同的是,柏拉图在这里描述了灵魂转生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出生后的命运具有必然性,但选择这一命运的却是人们自己。“自取者自负其责。神明是不任其咎的”(617e)。

思考的问题

你认为柏拉图在第一个论证中提出的,只有使用者拥有知识的观点,能够与前文提出的,只有哲学家拥有知识的观点相调和吗?

在第三卷中(376e - 392c),苏格拉底同意保留那些让人模仿优秀的人的言行的艺术,但在第十卷中却提议驱逐一切模仿的艺术。你认为该如何协调这两种态度?

你如何看待柏拉图在这里给出的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