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德性引论
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既然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我们就必须考察德性的本性。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幸福的本性。真正的政治家,(例如克里特和斯巴达的立法者,以及其他的类似立法者,) 都要专门地研究德性,因为他的目的是使公民有德性和服从法律。如果对德性的研究属于政治学,它显然就符合我们最初的目的。但我们要研究的显然是人的德性。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人的善和人的幸福。人的善我们指的是灵魂的而不是身体的善。人的幸福我们指的是灵魂的一种活动 。但如若这样,政治家就需要对灵魂的本性有所了解,就像打算治疗眼睛的人需要了解整个身体一样 。而且政治家对灵魂本性更需要了解,因为政治学比医学更好 、更受崇敬。聪明的医生总是下功夫研究人的身体,政治家也必须下功夫研究灵魂。不过,他应当着眼于他的特殊对象,并且研究到适合他的目的的程度。追求过分的确定性将要求繁冗的工作,这会超出我们的目的。在普通讨论中,对于灵魂的本性这个话题已经谈得很充分。这些内容,如灵魂有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的说法 ,我们可以在这里采用。(至于这两个部分是像身体或其他可分的事物的部分那样地分离的 ,还是只在定义上相区别,而在本性上就如曲线的凹面和凸面那样不可分,对我们目前的问题并不重要。)在无逻各斯的部分,又有一个子部分是普遍享有的、植物性的。我指的是造成营养和生长的那个部分,我们必须假定灵魂的这种力量存在于从胚胎到发育充分的事物的所有生命物中。这比假定后者中存在一种不同的能力更合理些 。这种能力的德性是所有生物共有的, 而不为人所独有。因为,这部分活动在睡眠时最为活跃,而好人同坏人的区别则在睡眠时最小。(所以人们说,在生命的一半时 间里 ,快乐的人同痛苦的人没有区别。)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睡眠是灵魂在可以辨别善与恶那个方面的不活动状态。在睡眠中,只有极小程度的身体活动影响到灵魂,并使好人的梦不同于常人的梦。这一点就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放下这个营养的部分,因为它不属于人的德性 。灵魂的无逻各斯的部分还有另一个因素,它 虽然是无逻各斯的,却在某种意义上分有逻各斯。因为我们既在自制者中、也在不能自制者中称赞他们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 这个部分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和追求最好的东西。但是在他们的灵魂中,还有一个和这个部分并列的 、反抗着逻各斯的部分。就 像麻痹的肢体,当我们要它向右时,它偏偏要向左。灵魂中的情 形也是这样。不能自制者的冲动总是走向相反的方向。在身体中我们看得到这个部分在反向地行动,在灵魂中则看不到。但是在 灵魂中显然有一个不同于逻各斯部分的部分 ,抵抗、反对着逻各斯的部分(至于这两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不同对我们并不重要)。然而这第二个部分 ,如所说过的,又似乎分有逻各斯。至少在自制者身上它听从逻各斯。在节制者或勇敢者身上它更是听从逻各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完全合于逻各斯的。这样地说,这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就是两重性的。因为,那个植物性的部分不分有逻各斯 ,另一个部分即欲望的部分则在某种意义上,即在听从(实际上是在考虑父亲和朋友的意见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服从数学定理的意义上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这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逻各斯的部分的影响,这一点表现在我们的劝诫、指责、制止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如果欲望的部分更适于说是有逻各斯的,那么灵魂的逻各斯的部分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 个部分是在严格意义上具有逻各斯,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像听从父亲那样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应的。因为我们把一部分德性称为理智德性,把另一些称为道德德性。智慧、理解和明智是理智德性,慷慨与节制是道德德性。当谈论某人的品质时我们不说他有智慧或善于理解,而是说他温和或节制。不过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因品质而受称赞,我们称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
导读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解决幸福所要求的“完整生活”的问题,就回到了他假定为核心的问题,并将对德性的探求设定为研究的进路。与1.7节一样,亚里士多德没有经过讨论就把人的善和人的幸福归于灵魂。但善和幸福的确专属于灵魂吗?
1.13节呼应了1.2节和1.3节对政治学的讨论,使公民服从法律这一政治家的目标与获得幸福这一《伦理学》的读者的目标在进路上合二为一:研究德性是达到这两个目标的必经之路。
在治疗眼病的医师这一类比中,治疗眼睛是实践目的,了解身体则是理论手段。但当这一类比被运用在政治家身上,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说明采用了解灵魂的理论手段是为了达成何种目的。这种说明的缺失隐含了一个问题:“真正的政治家”究竟是一个让公民守法的人,还是一个意在治疗灵魂疾病的医师?研究德性是为了治疗灵魂的某种疾病吗?
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研究德性的进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性的区分同灵魂的划分是相对应的。基于这一假设,他逐一分析了灵魂的各个部分,包括有逻各斯的部分,无逻各斯的部分,无逻各斯的部分当中植物性的部分,以及无逻各斯的部分中分有逻各斯的部分,即欲望的部分。这个部分只在能够服从理性所提出的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其功能是跟随而非行动。欲望的部分也可以被看作是有逻各斯的部分,但将欲望划分为有逻各斯的部分还是无逻各斯的部分对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而言并不重要。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区分,为两种德性,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提供了基础。这种划分与德性的对应关系可以大致总结如下:
灵魂的部分
人的德性
逻各斯的部分
理智德性
分有逻各斯的部分,本身不是
逻各斯但能够听从逻各斯的指引
道德德性
无逻各斯的部分
无
这种划分的后果将在第二卷到第六卷的论述过程中展现出来。
思考的问题
善和幸福仅仅属于灵魂吗?
政治家了解灵魂是为了达到什么实践目的?
扩展阅读
Michael Pakaluk,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Ronald Polansky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o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Ronna Burger 著 柯小刚译, 《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 --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华夏出版社,2011)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