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放纵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与怯懦相比,放纵更加是出于意愿的。因为首先,放纵出于快乐,怯懦则出于痛苦;快乐是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痛苦则是我们所躲避的东西。其次,痛苦遏制和毁灭一个人的本性,而快乐则没有这种作用。所以放纵更加是出于意愿的。因此,放纵更加是受谴责的对象。因为,养成面对快乐的诱惑的习惯要容易些,因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诱惑,而且这样做没有什么危险, 而养成面对可怕事物的习 惯则正相反。但是,与具体的怯懦表现相比,怯懦的品质还更出于意愿一些。因为,怯懦的品质本身没有痛苦,而具体的怯懦行为却充满痛苦,以致使人张皇失措,丢弃武器,做出耻辱的行为。所以怯懦的行为都显得是出于被迫的行为。与此相反,在放纵的人这方面,那些具体的行为都是出于意愿的,因为那些行为是出于欲望和期望的。而放纵的品质却不那么是出于意愿的,因为没有人想成为放纵的人。
放纵这个词我们也用 在说儿童的错误行为上。这种行为同成人的放纵有些类似。这两者究竟何者是原因,何者是结果,对于我们目前的讨论并不重要。然而,较后产生的东西是出于较先产生的东西却是显然的。这个类比看来倒是不错的。因为,那些追求着卑贱而且又生长得很快的东西应当时时受到管教。而这些正好是欲望和儿童的特点。因为儿童就像放纵者那样受欲望驱遣,而在儿童身上,对于快乐的欲求又是最强烈的。所以,如果这种欲求不被训导成听从最初原理的,它就会走得很远。因为,一个愚蠢头脑中的对快乐的欲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它的每一次运用又加强着它的内在倾向,直到这些欲望一一如果它们是强烈的、有力的一一最终排除掉推理的力量。所以,我们的欲望应当是适度的和少量的,并且不违背于逻各斯。我们所说的服从的、受过管教的品质也就是指这种状态。因为,正如一个儿童应当按照他的教师的指导去生活,我们身上的欲望的部分也应当服从逻各斯的指导。所以,一个节制的人的欲望的部分应当合于逻各斯。因为,这两者都以高尚[高贵]为目的。节制的人欲求适当的事物,并且是以适当的方式和在适当的时间,这也就是逻各斯所要求的。关于节制我们就说到这里。
在3.12节,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节制的反面,即放纵。如果说勇敢是与痛苦相关的品质,节制是与快乐相关的品质,那么与勇敢相反的怯懦就是出于对痛苦的逃避,而与节制相反的放纵就是出于对快乐不适当的追求。
就行为是否出于意愿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做了一个有趣的区分:行为本身是否出于意愿,并不必然决定与之相关的品质是否出于意愿。怯懦的行为可以是被迫的,怯懦的品质却是出于意愿的;而与之相反,放纵的行为是出于意愿的,但放纵的品质却并不一定。但是,这种区分是成立的吗?如果说放纵的品质并非出于意愿,是因为没有人想成为放纵的人,那么这一论证就可以适用于所有恶的品质,也包括怯懦。此外,说品质并非出于意愿,就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在3.5节中所建立的品质与行为的关联。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就无须为自己的放纵承担责任?
在第三卷的最后,亚里士多德将节制的目的与逻各斯的目的统一起来:二者都是以高尚为目的。在此之前,逻各斯仅仅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工具出现的,它指引人们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达到德性的要求,但其本身并不指导德性的目的。但就节制这一德性而言,其目的与途径达成了一致:节制的目的在于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追求适当的事物,而这同时也是达到节制的途径。这种适当性是节制与逻各斯共同追求的。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放纵的品质是不那么出于意愿的?
逻各斯的目的是否能指导或决定除了节制之外的其他品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