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诚实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自夸与之对立的那种适度的品质也是同这些事情相关的,并且也没有名称。先来描述一下这些品质是有帮助的。因为,在一个一个地说明了这些品质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品质的性质。如果我们看到在这些场合德性都是适度,我们也就会相信所有德性都是适度的品质。我们已经说明了在共同生活中同提供快乐或痛苦有关的那些行为,我们接着要说到同语言、行为和外在表现的诚实与虚伪有关的那些行为。按通常的理解,自夸的人是表现得自己具有某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实际上却并不具有或具有得不那么多;自贬的人是表现得自己不具有他实际上具有的品质,或者贬低他具有的程度;有适度品质的人则是诚实的,对于自己,他在语言上、行为上都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无论诚实还是虚伪都可能或者有目的,或者没有目的。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殊的目的,他的语言和行为就表现着他的品质。就其本身而言,虚伪是可谴责的,诚实则是高尚[高贵]的和可称赞的。所以,具有这种适度品质的诚实的人是可称赞的;虚伪的人,尤其是自夸的人,则是可谴责的。我们就来谈谈诚实的人与虚伪的人,先从前者说起。我们要说的,不是守约的或涉及公正与不公正的那些事务上的诚实(因为适用于这些事务的是另外一种德性),而是不涉及那些事务时一个人的出于品质的语言和行为上的诚实。这样的一个诚实的人被看作是有德性的人。因为,他在无关紧要的时候都爱讲真话,在事情重大时就更会诚实。他会拒绝不诚实的行为,认为那是耻辱,因为他以往不论后果怎样都不曾做事不诚实。我们所称赞的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倾向于对自己少说几分。因为,既然说过头是讨人嫌的,对自己少说几分也许更好些。那种没有什么目的而喜欢自吹的人,在品质上比有目的的还低些(因为,他要是有目的就不会自夸了)。但这种人只是愚蠢而不是恶。那些出于目的而自夸的,如果是为着名誉或荣誉,就不算太坏;如果是为着钱或可用来得到钱的东西,其品质就比较坏。因为,使得一个人成为自夸者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一个人是因为形成了自夸的品质才是一个自夸者的。这就好比,有的人说谎是因为喜欢说谎,有的人说谎则是为得到荣誉或好处。为得到荣誉而自夸的人表现得自己具有的是那些受称赞和尊敬的品质。为到钱而自夸的人表现得自己具有的则是对邻人可能有用的品质,如预言或治病的本领。这后一类的品质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比较好隐瞒。大多数人喜欢表现得自己具有这后一类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它们既可能对邻人有用,你又不大好说他不具有。有些贬低自己的人似乎比自夸的人高雅些。因为他们的目的似乎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想避免张扬。他们尤否认自己具有的,如苏格拉底常做的那样,是那些受人尊敬的品质。而那些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贬低自己的人被人称做伪君子,这种是真正让人看不起的。有这种自贬又实际上成了自夸,就像斯巴达人的裙子那样。因为,同过度一样,过分的不及也是一种夸张。但是,在一些不那明显和突出的事情上适当地用一点自贬倒也不失高雅。
同诚实的人相对立的似乎是自夸的人,因为自夸是比自贬更坏的品质。
诚实与语言、行为和外在表现的诚实与虚伪有关。诚实的人在语言和行为上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这里的语言行为是指的不涉及特殊事务或目的时的行为,正因为不涉及利害是非,所以更能够体现一个人平常的品质。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假设人的行为有一种连续性;在小事上诚实的人,在大事上也会诚实。但是,这种连续性是确实存在的吗?在小事上不诚实的人,大事上也必定不诚实吗?
就自夸的人而言,没有目的而自夸的人低于有目的而自夸的人,因为缺乏目的的行为通常意味着行为缺乏选择与考虑。就有目的而自夸的人而言,出于钱财的目的的自夸低于出于荣誉的自夸,因为出于荣誉的自夸往往是由于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并不会对别人产生伤害,但出于钱财的目的而自夸则近于欺骗。
自贬则有两种情境:在那些受尊敬的品质上贬低自己,以及在那些有能力做的小事上贬低自己。前者是高雅的,后者则是伪君子的表现。这是因为后者的自贬明显是虚伪的,或者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是为了变相地自夸。有趣的是,即使是高雅的自贬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也并不被当作一种德性,而这种自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则会被认为是谦虚的表现加以称赞。如果一个人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不具备好品质,而仅仅是为了文化的要求而表现得谦虚,这是否更接近伪君子的表现?
只有在没有特殊目的时,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才表现他的品质吗?
在小事上诚实的人,在大事上也会诚实吗?或者反过来,大事上诚实的人,小事也必然诚实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的谦虚,是否在鼓励人们采取伪君子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