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
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首先,困难在于,一个行为上不能自制的人在何种意义上有正确的判断。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知道那个行为是恶的,就不会去做。因为,如苏格拉底所说,一个人有知识,又奴隶般地被别的事物宰制,这是荒唐的。苏格拉底一直完全反对这种观点。他坚持说,既然没有人会明知而去做与善相反的事,除非不知,那么就完全不存在不能自制的情形。这种说法与现象不相符。如果那种感情是出于无知,我们就要弄清它是出于何种无知。因为,不能自制者在受感情影响之前显然不认为那个行为是正确的。但是对上面的说法,有些人的看法略有不同。他们同意知识比别的事物有力量,但是不同意一个人不可能做与他认为善的行为相反的事的说法。所以他们认为,不能自制者在屈从于欲望时不是具有知识,而是具有意见。可是,如果不能自制者具有的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如果意见不是一种强有力的抵抗的观念,而比较脆弱一一就像优柔寡断的人那样,我们就会原谅在强烈欲望下没有坚持其意见的人了。然而我们并不原谅这种行为,也不原谅其他可谴责的品质。那么,是抵抗着欲望的明智吗?因为,明智是强有力的。但是这又非常荒唐。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同时既明智又不能自制,然而又没有人会认为明智的人会出于意愿地做卑贱的事。而且,前面也已经表明,明智是实践的(因为明智同具体的事务相关),明智意味着同时具有其他德性。第二,如果自制意味着有强烈的、坏的欲望,节制的人就不是自制的,自制的人也不是节制的。节制的人没有坏的欲望。但是一个自制者必定有。因为,如果他的欲望是好的,阻止他去追随其欲望的品质就是坏的了,自制也就不总是好的。而如果他的欲望是脆弱的但不坏,抵抗此种欲望也就没什么可骄傲的;如果这种欲望坏但是脆弱,抵抗它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第三,如果自制使一个人坚持他的任何意见,这可能不是好事,因为它使人坚持他的虚假意见。如果不自制使人容易放弃任何意见,这有时倒是好事。例如索福克洛斯的《菲洛克忒忒斯》中的涅俄普托勒墨斯的行为就值得称赞:他因说谎太令他痛苦而放弃了奥德赛说服他作出的一个虚假选择。第四,智者派的说法也指出了一个困难。他们希望使论敌陷入矛盾来表现他们的聪明,如果他们成功,演绎就会最终是一个死结。因为,我们的思考不肯停止,除非有了满意的结论。但是我们又无法推进结论,因为解不开那个死结。他们的一个论点是:愚蠢加不能自制等于德性。因为,如果一个人是愚蠢的和不能自制的,因不能自制他就会去做与他判断为好的事情相反的事,但是他判断为好的事情恰恰是坏事,所以他将做好事而不是坏事。第五,出于信念与选择而追求快乐的人,可能比全无推理、因不能自制而追求快乐的人好些。因为,他可以被说服改变其信念。而不能自制的人正如一句谚语所谴责的,“假如被水噎住了,你还能用什么把它冲下去呢?”要是他原来相信他做得对,说服他改变信念还可以使他停止。可是,他却信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第六,如果自制与不能自制是对于任何事物的,什么是一般的不能自制呢?谁也不会在任何事上都不能自制,可是我们却笼统地说一些人不能自制。
这些大概说来就是那些意见中存在的困难。那些意见中一部分要摈弃,一部分要保留下来。因为解决难题就是寻找答案。
导读
在7.2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自制的六个问题:
对一个自制或不能自制的人而言,他的行为中判断的部分是什么?
节制和自制的关系是什么?
节制意味着坚持自己意见吗?
如何反驳智者派的“愚蠢加不能自制等于德性“的诡辩?
出于信念和选择而追求快乐的人,是否好过因不能自制而追求快乐的人?
自制与不能自制是针对什么事物而言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会认为这种判断是知识,因为没有人会明知道而去做与善相反的事。但亚里士多德指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现实,因为有人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是不好的,但仍然会去做。因此,不能自制者并不一定缺乏知识,而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够自制。其次,如果说这种判断是意见,那么意见本身是脆弱的,容易屈从于欲望的控制。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屈从是由于意见本身的脆弱性,因而是不应该被谴责的。而这与流行意见产生了矛盾,因为人们通常认为不能自制是值得谴责的。最后,明智与不能自制存在某种本质的矛盾,因为一个明智的人会为了善的目的根据正确的逻各斯行事,而不会出于意愿做出卑贱的事。
因此,知识,意见以及明智都不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自制意味着控制自身的强烈的欲望,那么节制的人就不是自制的,因为他们没有坏的欲望。这一点与3.11节中对节制的讨论是一致的;节制者不是压制强烈的欲望,而是不因这些事物感到快乐和痛苦。而对于自制者而言,其自身必然存在着坏的,强烈的欲望,而对这种欲望的抵制就是节制的内涵。但这种强烈的抵抗指向了第三个问题:一个自制者必然坚持自身的意见吗?自制所要求的强烈意志力,是否会扩展到其他领域,成为一种固执己见?
对于第五个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出于信念和选择追求快乐的人好过因不能自制而追求快乐的人,因为前者可以听从理性的劝告而改变信念,而理性对于后者则没有任何作用。那么,亚里士多德对第五个问题的回答,是否意味着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不能自制者的行为中并没有理性的参与?
思考的问题
根据意见行事的人是值得谴责的吗?
自制的人必须具有坏的强烈欲望吗?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