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羞耻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羞耻不能算是一种德性。因为,它似乎是一种感情而不是一种品质。至少是,它一般被定义为对耻辱的恐惧。它实际上类似于对危险的恐惧。因为,人们在感到耻辱时就脸红,在感到恐惧时就脸色苍白。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为身体的某些变化。这种身体上的变化似乎是感情的特点,而不是品质的特点。这种感情并非适合所有年纪的人,而仅仅适合于年轻人。我们认为,年轻人应当表现出羞耻的感情,因为他们由于听凭感情左右而常常犯错误,感到羞耻可以帮助他们少犯错误。我们称赞一个表现出羞耻的年轻人,但是不称赞一个感到羞耻的年长的人。我们认为,年长的人不应当去做会引起羞耻的事情。既然羞耻是恶的行为引起的感情,好人就不会感觉到羞耻,因为他不应当做恶的事情(至于那些事情是本身就是可耻的还是被人们看作是可耻的,这倒没有什么分别,这两种事情都不该做)。羞耻是坏人的特点,是有能力做可耻的事情的人所特有的。说由于一个人在做了坏事之后会感到羞耻,我们就应当说他是有德性的,这是荒唐的。因为,那个引起羞耻的行为必定也是出于意愿的行为,而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不会出于意愿地做坏事情的。羞耻只是在这种条件下才是德性:如若他会做坏事情,他就会感到羞耻。然而德性的行为则不是有条件的。而且,虽然无耻一一即做了坏事而不觉得羞耻一一是卑贱的,这也不说明如若去做坏事就会感到羞耻是德性。自制也不是一种德性,而是德性与恶的一种混合。不到过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谈。现在我们先来谈谈公正。
羞耻本身不是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把它归类为适于年轻人的感情,而好人不会感到羞耻。
但是,羞耻并不是一种天生的感情,它是由于社会教化而产生的。刚刚出生的小孩子不会具有羞耻心,因为他们尚缺乏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也没有想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的自我要求。这两点是羞耻心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正因为羞耻与社会教化的紧密关系,羞耻作为一种感情能够对合德性的行为做出指引。亚里士多德说好人不会感到羞耻,仅仅是说他们不会做使自己感到羞耻的事,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则恰恰是由于羞耻心的存在。它为人的行为划界,使人们在社会规范的范围之内行动。
孔子在《礼记 中庸》中说,知耻近乎勇。这其中体现出的对羞耻心的作用的认识,显得比亚里士多德更近了一层。知耻需要人对自己诚实,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道德上的要求以及反省,这种要求是德性的根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德性必然是伴随着羞耻的,它作为一种反向的推力,使人避免做出会让自己感到羞耻的行为。所谓君子无愧于屋漏,就是这个意思。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说羞耻可以帮助年轻人减少错误,一方面说羞耻是坏人的特点,这其中是否有一种矛盾?
羞耻是一种过度,适度还是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