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友爱中的相似性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第四,这种友爱不仅在持久性和其他特性上完善,而且每一方从这种友爱中得到的东西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朋友之间就应当是这样。快乐的友爱与这种友爱有相似之处,因为好人都相互感到愉悦。有用的友爱也与它有相似之处,因为好人也相互有用。在快乐的友爱与有用的友爱中,也只有在双方都得到了同样的东西,如快乐,并且在同样的事物上得到同样的东西一一如两个机智的人的友爱的情形一一时,友爱才能保持。但是爱者与被爱者的友爱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并不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得到快乐。爱者的快乐在于注视被爱者,被爱者的快乐则在于爱者对他的注视。当被爱者的青春逝去,友爱有时就会枯萎(注视不再给爱者快乐,被爱者也再得不到爱者的注视)。但是,如果有了共同的道德并变得喜爱这种道德,因而在实际上变得相似,许多人还是可以保持住友爱。但是,如果所欲换得的不是快乐而是有用,他们便不是真朋友,友爱也不会持久。那些因相互有用而结为朋友的人一旦当对方不再有用了就不再做朋友。因为,他们相互间并不存在爱,他们所爱的是能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东西。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可存在于两个坏人之间,一个公道的人和一个坏人之间,一个不好不坏的人和一个好人、坏人或不好不坏的人之间。但是,显然只有两个好人才能因相互自身之故而做朋友。因为坏人相互间感到不愉快,除非能得到某种好处。第五,也只有好人之间的友爱才是不受离间的。因为,对一个久经考验、彼此间可以信任,确信他永远不会做不公正的事,并具有真正朋友的所有其他特性的人,我们不会相信别人关于他的闲话。而其他友爱则不免受到此类中伤。但既然人们用朋友这个词述说有用的朋友,正如说城邦与城邦是朋友(谁都知道利益是城邦结盟的动机)那样,并且也用它述说快乐的朋友,例如说儿童交朋友,我们就必须说这些关系也是友爱。这样我们就必须说有几种不同的友爱,即存在着好人之间的友爱,这是原本的、严格意义上的友爱,以及其他的在类比意义上的友爱。那些人被称为朋友是因为那些友爱中有某种类似的善。在爱快乐的人眼里,快乐就是善。不过,这后两种友爱并不总是相容:人们不会既由于快乐又由于有用而做朋友。即使有人偶然地既是快乐的朋友又是有用的朋友,这两种友爱也不会总是相互结合。
所以,友爱可以分为上面这几种。坏人之间可以做快乐的或有用的朋友,他们在这方面相似。好人则因自身之故而是朋友,因为他们是好人。后一种人是严格意义上的朋友。前面两种在偶性上、在与后者的类比意义上是朋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问题不在于柏拉图在《吕西斯篇》中提出的,什么人之间可以存在友谊,而是何种人更接近真正的友谊的善。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可以存在于任何人之间,而善的友爱只能存在于有德性的好人之间。
在友爱中,只有双方都得到了同样的东西时,友爱才能够保持。这一条件适用于所有三种友爱。但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这种关系不再是对等的,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是否能回应柏拉图的《吕西斯篇》中的问题?
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友爱与爱情有什么区别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