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友爱中的爱与被爱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大多数人由于爱荣誉,所以更愿意被爱而不是去爱。所以多数人是爱听奉承的人。因为,一个奉承者是一个地位比你低或表现得自己地位比你低,并表现得爱你胜过你爱他的人。而被爱的感觉十分接近于多数人所追求的被授予荣誉的感觉。然而,人们喜欢荣誉不是因其自身,而是因偶性。多数人喜欢被有权势的人授予荣誉,是因为他们抱着这样的期望,即他们可以凭着这荣誉从后者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把这荣誉当作日后从后者那里得到那些东西的一个象征。那些希望被公道的人和熟人授予荣誉的人,则是想肯定他们对自身的看法。他们喜欢这荣誉,是因为如果别人说他们好,他们就觉得自己好。另一方面,人们喜欢被爱则是因其自身之故。所以,被爱似乎比被授予荣誉更好,友爱似乎是因自身而被欲求的。但是,友爱又似乎更在于去爱而不是被爱。这可由以下事实得证:母亲总是以爱为喜悦。有些母亲把孩子送出去哺育,虽然她们爱着自己的孩子,也认得他们,但如果不可能被孩子爱,她们也并不期望被爱。她们只要看到孩子好就心满意足;即使孩子由于不认识她们而不能回报应属于一个母亲的爱,她们也仍然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友爱更在于去爱。而且,我们称赞爱朋友的人。爱似乎就是朋友的德性。所以,给对方以所配得的爱的朋友是持久的朋友,他的友爱也是持久的友爱。而且,提供给对方他所配得的爱也使得不平等的人们能最接近于真朋友,因为这使他们变得平等。可爱在于平等与相似,尤其是两个都具有德性的人之间的相似。因为,他们自己做事情有持久性,相互间做事情也同样持久。他们相互间既不会提出坏的要求,也不会提供坏的帮助,甚至可以说完全杜绝了这种事情。因为,好人既不会自己犯错误,也不会允许朋友去犯错误。另一方面,坏人则不稳定。因为,他们甚至不能始终与他们自身相似。所以,他们做朋友只能很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就相互以邪恶为快乐。有用的朋友和快乐的朋友,如若他们能相互提供快乐或好处,则稍为长久些。相反者间的友爱,如穷人与富人的友爱,无知的人与有知识的人的友爱,似乎以有用的友爱最为常见。因为,一个人如果缺少某种东西,就会以别的东西来换它。爱者与被爱者、英俊的人与丑陋的人的友爱也可以算作这一类。所以爱者有时会变得可笑,因为他们竟会要求他如何地爱就如何地被爱。如果他们也同样地可爱,这要求倒也合情理。但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可爱,这就十分可笑了。然而,相反者欲求对方也许是出于偶性而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也许它真实欲求的是那种中间的状态(因为这就是善)。例如对干来说,善是不干不湿,而不是湿。对热等等亦可类推。不过我们暂且搁置这些问题,它们同我们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
人们常常喜欢被爱胜过爱别人,但友爱更在于给予爱,因为爱就是朋友的德性。友爱作为一种品质,它也必须是主动的,实现性的,而非被动和接受的。只有在行动中人的尊严才能得以体现。
给予对方的爱应该相当于他所配得的爱,这来自于友谊中平等性的要求。但是,人们常常渴求爱胜过给予爱,又总是对自己的配得有更高的估计。这种对自身的关注是任何社会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友谊也不能例外。因此,友谊的维持似乎不仅仅要求德性,更要求现实的自我认识以及在爱与被爱之间的脆弱平衡。亚里士多德所举出的母亲的例子,恰恰说明了给予爱的困难:这种无条件的爱,在其他社会关系中是难以想象的。
亚里士多德再一次笼统地提出稳定的友谊只能在好人之间存在,而在相反者之间的友谊更多的是利用的关系。在这里,有用的友爱仅仅被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善的中间状态的一种反向的平衡,一种矫枉过正的努力。这种友谊因为其自身甚至不能作为目的,因此也和真正的友爱相去最远。
如何平衡人们对被爱的渴望,以及友爱中对给予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