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施惠者更爱受惠者的原因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与受惠者爱施惠者相比,施惠者似乎更爱受到他的恩惠的人。人们讨论这件事,好像它有些背理。在多数人看来,这原因在于受惠者处于债务人的地位,施惠者处于债权人的地位:债务人希望债权人不存在,债权人则希望债务人存在。所以,施惠者希望受惠者存在并从后者那里得到回报,受惠者则不关心回报施惠者这件事。埃庇卡莫斯可能会说,这种观点是在从坏的一面看问题,但人差不多就是这样。因为,多数人都很健忘,总想多得好处而不是给别人好处。然而,这种情形还有更为根本的原因。而且,债权人也不是个合适的类比。因为首先,债权人并不爱债务人,他希望后者的存在只是因他关心收回自己的钱。而施惠者则爱与钟爱接受他的恩惠的人,即使后者现在和将来都对他没有用处。技匠的情形恰巧是这样。每个技匠都钟爱他的活动所创造的产品,而不是被那产品一一若它有生命的话一一所爱。这在诗人身上最为明显:他们过度地钟爱他们的作品,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来爱。施惠者的情形差不多就是这种样子。那个接受到他的恩惠的人就是他的活动的产品,所以他钟爱那个受惠者,而那个受惠者却并不爱他这个制作者。其原因在于,存在对于一切生命物都值得欲求和可爱,而我们是通过实现活动(生活与实践)而存在,而产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实现活动中的制作者自身。所以,制作者爱他的产品,因为他爱他的存在。这其实很自然。因为,一个事物能够是什么,就在于它在其实现活动中实现了什么。其次,这种实践之中还有对施惠者来说是高尚[高贵]的东西。所以,施惠者对那个对象感到喜悦。而对受惠者来说,这种实践中则没有什么高尚[高贵]的东西,至多是有些不大令人愉悦、不大可爱的好处。实现活动、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已经实现的东西的回忆都令人愉悦,但实现活动最令人愉悦,也最可爱。制作者所制作的产品是持久的(因为高尚[高贵]的东西是经久的),而它对于接受者而言的用处则是易逝的。对高尚[高贵]事物的回忆令人愉悦,对有用的事物的回忆则不令人愉悦,至少不像前者那样令人愉悦。对未来的期望则与此相反。第三,爱似乎是主动的,被爱则是被动的。所以,爱与友善都是那优越的一方的实践的结果。第四,每个人都更珍惜他经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成果。例如,那些自己辛苦地赚得钱的人比那些通过继承遗产而得到一笔钱的人更加珍惜钱。接受似乎不包含辛苦,而给予却要付出辛苦。(正因为这点,母亲们更爱她们的孩子,因为生育的辛苦要更大些。)施惠者似乎也是这样。
这一节延续了关于友爱与自爱的关系的讨论。在真正的友爱中,每一方相对于另一方都是施惠者。通过给予对方好处,施惠者实现了自身的实现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体现了高尚的德性。施惠者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受惠者:通过他的行为,受惠者变得比从前更好了。这种对自己的造物的喜爱解释了施惠者的爱的来源:爱的终极指向仍然是自我的,对方之所以被我喜爱,因为他在我的实现活动中扮演了角色。
所有的爱是否最终都是自我指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