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坚强与软弱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与放纵与节制相关的触觉与味觉方面的快乐与痛苦,以及对于它们的追求与躲避,在前面已经作过说明。在这个方面,一个人可能在多数人能主宰的事上反而屈服了,或在多数人会屈服的事上反而能够主宰。这两种情形在快乐上就是不能自制与自制,在痛苦方面就是软弱与坚强。大多数人的品质是中间性的,尽管倾向于坏的一端。既然快乐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是不必要的,必要的快乐只是在一定限度内才必要,过度与不及都不是必要的,并且欲望与痛苦的情形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追求过度的快乐或追求快乐到过度的程度,并且是出于选择和因事物自身,而不是从后果考虑而这样做,便是放纵。这种人必然是不知悔改因而不可救药的,因为不知悔改的人便不可救药。不及的人则与此相反。有适度品质的人则是节制的。同样,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无力忍受,而是出于选择而躲避肉体痛苦,也是放纵。(那些不是出于选择而这样做的人中,有些是因受到快乐的引诱,有些是为了躲避欲望中的痛苦。所以他们之间也有区别。人们都认为,不是出于强烈欲望、而是没有或只有微弱欲望就做了可耻的事的人更坏,不发怒而打人的人比发怒才打人的人更坏。因为,他如果带着强烈的感情,又会做出些什么呢?所以,放纵的人比不能自制者更坏。)在上面所说的两种品质中,出于选择而躲避痛苦是某种软弱,出于选择而追求快乐则是严格意义上的放纵。不能自制同自制相对立,软弱与坚强相对立。坚强意味着抵抗,而自制意味着主宰,两者互不相同,正如不屈服于敌人与战胜敌人不相同一样。所以自制比坚强更值得欲求。有的人缺乏抵抗大多数人能忍耐的痛苦的能力,这就是柔弱(因为,柔弱也就是软弱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会把罩袍拖在地上而懒得提起,或佯装病得提不起罩袍,他不知道假装痛苦也是痛苦的。在自制与不能自制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一个人屈服于强烈的或过度的快乐或痛苦并不奇怪。如果他进行过抵抗,例如像希奥迪克特斯笔下的菲洛克忒忒斯在被毒蛇咬伤时,或像卡基诺斯《阿罗比》中的凯尔克翁所做的那样,或者像克塞诺方图斯那样忍住不笑出来,那就更容易被原谅。令人奇怪的倒是,有的人既不是出于天性,也不是由于病,竟也在多数人能够抵制住的事情上屈服。天性柔弱的例证是西徐亚各位国王。他们有祖传的软弱天性,就像女性与男性相比总是软弱那样。人们还认为,消遣就是放纵。但实际上这是软弱。消遣是休息,是松懈,沉溺于消遣是过度松懈的一种形式。不能自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冲动,一种是孱弱。孱弱的人进行考虑,但不能坚持其考虑所得出的结论。冲动的人则由于受感情的宰制而不去考虑。有些人则正像已经抓过别人的痒自己就不再怕被抓痒那样,由于能预见到事情的来临,并预先提高自己,即提升自己的逻各斯,而经受住感情的一一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一一冲击。急性子和好激动的人,容易成为冲动的不能自制者。前者是由于急于求成,后者则是由于激动而把逻各斯抛到了后面。由于这种特质,他们就只好顺从表象了。
人天然倾向于追求快乐,躲避痛苦,但是根据人的行为是否出于选择,亚里士多德划分了以下几个类别:
出于选择不追求/不躲避
出于选择追求/躲避
并非出于选择追求/躲避
快乐
自制
放纵
不能自制
痛苦
坚强
放纵或软弱
软弱或柔弱
在这里可以看出,自制和坚强之所以受到赞扬,是因为人出于选择对抗了自己的天性。这种自主的对抗被看作人的尊严之所在,而自主性越强,就越值得追求。自制比坚强更加值得欲求,因为坚强是对抗性的,自制则是主动性的。
在不能自制者身上,由于这种主动性的缺失,他们只好顺从事情的表象,因而显得冲动和急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无法经受感情的冲击,或者受到欲望的宰制都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这种观点的终点似乎是柏拉图式的,没有感情波澜的沉思者,面对死亡也不会悲伤,面对快乐也不会过度追求。人通过对抗自己的天性,成为社会的人。对天性的控制越严格,他就越接近人的理想。
是否存在并非出于选择的不追求快乐/不躲避痛苦?
人是否必须通过对天性的控制和否定体现人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