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不能自制与放纵
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前已说明,放纵者都不存悔恨,因为他所做的是他选择要做的事。然而不能自制者则总是悔恨。所以前面所举出的那种困难并不是那样一种困难。相反,倒是放纵者不可救药,不能自制者则可能改正。因为,恶就像浮肿和结核,不能自制则像癫痫病,前者是慢性的,后者则是阵发性的。总起来说,不能自制与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恶是无意识的,不能自制则不是。其次,在不能自制者中间,那些冲动类型的人比那些意识到逻各斯而不能照着做的人要好些。因为,后面这种人有一点诱惑就要屈服。而且,与冲动的人不同,他们并不是未经考虑而那样做的。这种不能自制者就像爱醉的人那样,只要一点点酒,甚至远远少于多数人的正常量的酒,就会醉倒。不能自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恶)。因为,不能自制不是选择,而恶则是选择。然而,这两种实践却产生类似的恶。这就像德漠多克斯说米利都人一一
米利都人并不笨,
但做起事来却像笨人
一样。不能自制的人并非不公正,但是却做着不公正的事。第三,不能自制者在违反正确的逻各斯而追求过度的肉体快乐时,并不认为自己应当那样做。放纵者则认为他自己应当那样去做。所以前一种人容易经劝告而改正,后一种人则不容易。因为,德性保存着始点,恶则毁灭始点。在实践中,目的就是始点,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假设。所以在实践方面也和在数学上一样,始点不是由逻各斯述说,而是由正常的、通过习惯养成的德性帮助我们找到的。所以,具有德性的人就是节制的,相反的人就是放纵的。但是,还有一种人是由于受感情影响而违背了正确的逻各斯并放弃了自己的选择的。感情的影响使他未能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但是还没有使他相信这样追求快乐是正确的。不能自制者就是这种人。他好过放纵者,并且总体上不坏。因为在他身上,始点还保存着。与不能自制者相反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在感情的影响下放弃它的人。
通过这些考察,自制是种好的品质,不能自制是坏的品质,就很清楚了。
导读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自制者好过放纵者,因为前者并非出于选择,并且事后总是伴随着悔恨。这种悔恨说明在不能自制者身上仍然存在着德性的始点,因而可以经过劝告而改正。与之相比,由于放纵是出于选择的,所以它更加是一种恶,放纵的人所表现出的是恶对德性的始点的毁灭。
然而,如果在不能自制者身上所表现出的是逻各斯的无力,那么仅仅通过劝告,又如何使不能自制者摆脱感情的宰制呢?如果在自制与不能自制者身上体现出的是逻各斯与欲望的角力,那么要使得自制占上风,要么需要降低感情的欲望,要么提高逻各斯的控制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意识到逻各斯而不能照着做,那么逻各斯在何种意义上的提高能够改变他的行为呢?在欲望与逻各斯之间,是否有第三种影响因素,即人的意志?
思考的问题
劝告如何对不能自制者产生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否考虑了意志在自制与不能自制中的作用?
意志力是逻各斯的一部分吗?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