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
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既然我们现在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不是思辨的,而有一 种实践的目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解德性,而是为使自己有德性,否则这种研究就毫无用处),我们就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应当怎样实践。因为,如所说过的,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
我们的共同意见是,要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 这种逻各斯是什么,以及它同其他德性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讨论)。但是,实践的逻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很精确的。我们一开始就说过,我们只能要求研究题材所容有的逻各斯。而实践与便利问题就像健康问题一样,并不包含什么确定不变的东西。而且,如果总的逻各斯是这样,具体行为中的逻各斯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具体行为谈不上有什么技艺与法则,只能因时因地制宜,就如在医疗与航海上一样。不过尽管这种研究是这样的性质,我们还是要尽力而为。
首先我们来考察这样一点,即不及与过度都同样会毁灭德性。这就像体力与健康的情形一样(因为我们只能用可见的东西来说明不可见的东西)。锻炼得过度或过少都损害体力。同样, 饮食过多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适量的饮食才造成、增进和保持健康。节制、勇敢和其他德性也是同样。一切都躲避、都惧怕,对一切都不敢坚持 ,就会成为一个懦夫;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去硬碰,就会成为一个莽汉 。同样,对所有快乐都沉溺,什么都不节制,就会成为一个放纵的人;像乡巴佬那样对一切快乐都回避,就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所以,节制与勇敢都是为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而为适度所保存。
但是德性不仅产生、养成与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而且实现于同样的活动。其他那些较为可见的性质也是这样 。比如体力来自多吃食物和多锻炼,而强壮的人也进食多和锻炼多。德性也是这样。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得节制,而变得节制了就最能节制快乐。勇敢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的事物。
导读
2.1节继续讨论道德德性的获得。在某一个领域内做得好要求避免极端。一切都躲避、都惧怕,就会成为一个懦夫;什么都不怕,就会成为一个莽汉。这种观点与柏拉图对德性的观点不同:对柏拉图而言,由于德性是一种知识,与德性相对的唯一事物就是无知,这一点对一切德性都适用。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每一种德性都有两种相对的事物,而这些事物的具体内涵则取决于德性本身。
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适度,是人面对现实的不确定性时的有效建议。它划出了一个范围,于是人的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但它不过于严格,于是给具体的情境留出了变通的余地。这一思想与孔子的中庸之道相合,“中”是不偏,“庸”是不改,中庸就是中和恒常的意思,是人在运气之刃上获取相对的稳定性的方法。
但是,正是何为“恰到好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对行为之逻各斯的不信任;中道如何能够克服这种不信任,在这里并没有得到解答。亚里士多德所刻画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但他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在广阔的中间地带中,人们该如何选择。
此外,中道所提供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一种一旦达到就可以保持的状态。因为德性的产生,养成与毁灭都出于同样的活动,因此实践合德性的活动与德性的获得是一体两面,只有不断进行合德性的活动,才能成为有德性的人。在不确定性中求取稳定性的行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思考的问题
你认同亚里士多德将德性看作一种中道的观点吗?为什么?
对比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德性的看法。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