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三种友谊
文本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由于这三种原因彼此不同,基于它们而产生的爱或友爱也就彼此不同。所以,相应于三种可爱的事物,就有三种友爱。因为,相互的爱可以因这三种原因中的任何一种而发生,并相互为对方知晓。当人们互爱时,他们是因这三种原因之一而希望对方好的。由此便可以知道,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的好处而爱的。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也是这样。例如,人们愿意同机智的人相处,不是因他的品质,而是因他能带来的快乐。所以,那些因有用而爱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那些因快乐而爱的人是为了使自己愉快。他们爱朋友都不是因朋友是那种人,而是因他有用或能带来快乐。所以,这两种友爱是偶性的。因为,那个朋友不是因他自身之故,而是因能提供某种好处或快乐,才被爱的。所以,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也就不再互爱。而且,有用不是一种持久的性质,它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因此,随着友爱的原因的消逝,友爱本身也就随之解体,因为这种友爱就是为着那个目的的。有用的友爱似乎最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已老,他们不再追求快乐,而追求有用)以及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他们相互间有时候会不愉快。既然他们每个人只因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觉得对方使他愉快,所以除非相互能期望对方会带来好处,否则也没有必要相互来往。主人与客人的友爱也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青年人之间的友爱似乎是以快乐为原因的。青年人凭着感情生活,他们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他们觉得愉悦的事物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所以,他们会很快成为朋友,很快又不再是朋友。因为,他们的友爱随着他们觉得令他们愉悦的事物而变化,而这种快乐上的变化是很快的。而且,青年人很容易相爱。而爱主要是受感情驱使、以快乐为基础的。所以他们常常一日之间就相爱,一日之间就分手。青年人的确愿意共同生活,因为在共同的生活中他们才能得到他们期望于友爱的快乐。
完善的友爱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因为首先,他们相互间都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而他们自身也都是好人。那些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爱朋友是因其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所以,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着,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其次,他们每个人都既在总体上是好人,又相对于他的朋友是好人,因为好人既是总体上好又相互有用。他们每个人也在这两种意义上令朋友愉悦。因为,好人既在总体上令人愉悦,相互之间也感到愉悦。他们每个人都由于自己的实践而愉悦,因而也由于与他的相似的实践而愉悦,而所有好人的实践都是相似的。第三,这样的友爱自然地是持久的。因为朋友所具有的所有特性都包含在这种友爱中。每一种友爱都因善或快乐一一总体上的或对爱者而言的一一而发生,并且都有某种相似。而这种友爱,由于友爱双方的本性,把这一切性质都包含于其中了。因为,它甚至在其他性质上也都相似:总体上的善也就是总体上的快乐,这些都是最可爱的东西。所以,只有在这些朋友中间,爱与友爱才最好。不过,像这样的友爱是很少的。因为,很少有这样的人。这种友爱需要时间,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正如俗话所说,只有一块儿吃够了咸盐,人们才能相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在表明了自己值得爱、值得信任之后,才会被另一个人接受为朋友。那些很快就显得友善的人是希望交朋友,但还不是朋友。因为,只有表明自己值得爱并且有了相互了解,人们才能是朋友。交朋友的希望可以来得很快,友爱却不行。
导读
产生友爱的原因不同,所产生的友爱也不同。因有用而爱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这种友爱是偶性的,当朋友不再能够提供这种用处,友爱就不再存在。出于愉悦的原因而产生的友爱也是指向自身的,因而同样易逝。
但这两种友爱的自我指向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作为一个主体和另外一个人的交往是出于对我有用或者愉悦的目的,这并不意味着对方也用同样的方式定义和我的关系。这在友谊的相互性中制造了裂缝;三种友谊的存在意味着,我与对方的友谊,并不一定是对方与我的友谊。理性自然和政治自然出现了分离。
这种分离在最后一种友谊,即出于善的友谊中得到治愈。通过将目光投向对方自身,自我不再在友谊中制造分裂;友谊的相互性成为了一只长柄勺子,只有通过希望对方好,我才能实现自身的善。矛盾被消除了,友谊的双方形成了新的整体。而在这种整体中,自我仍然受到关照,区别只是这种关照并非来自我自身。因而在这种最高级并且最完整的友谊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其他友谊的全部好处,包括有用和愉悦。
这种友谊由于双方的相互支撑而获得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建立在一系列限制性的前提条件上的:每一方都必须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双方必须具有一种德性上的相似性,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对方。任何一种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友谊的崩塌。
此外,这种最高级的友谊产生的原因也令人怀疑。我作为完善的个体,出于何种理由会出于对方自身的缘故希望对方好?如果我既不缺少什么,也不希求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那么和对方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欲望从何而来?
思考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最高级的友谊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两个人必须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交往才能建立友谊吗?
对比友谊的关系与《会饮篇》中圆球人的故事。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