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明智与道德德性的关系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考察德性。德性的情形与明智同聪明的关系大致相同。明智与聪明不相同,但两者非常相像。自然的德性与严格意义的德性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们都认为,各种道德德性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赋予的。公正、节制、勇敢,这些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我们又希望以另一种方式弄清楚,在严格意义的善或此类东西中是否有别的东西产生。因为,甚至儿童和野兽也生来就有某种品质,而如果没有努斯,它们就显然是有害的。一个强壮的躯体没有视觉的情形更为明显。由于没有视觉,他在行动时摔得更重。这里的情形也是如此。然而如果自然的品质上加上了努斯,它们就使得行为完善,原来类似德性的品质也就成了严格意义的德性。因此,正如在形成意见的方面灵魂有聪明与明智两个部分,在道德的方面也有两个部分:自然的德性与严格意义的德性。严格意义的德性离开了明智就不可能产生。所以有些人就认为,所有的德性都是明智的形式。苏格拉底的探索部分是对的,尽管有的地方是错的。他认为所有德性都是明智的形式是错的。但他说离开明智所有的德性就无法存在却是对的。一个证明是,即使在现在,人们在定义一种德性,说明它是什么、相关于什么之后,也还要加上一句,说它是由正确的逻各斯规定的。而正确的逻各斯也就是按照明智而说出来的逻各斯。所以,每个人都似乎以某种方式说出了这个道理:德性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然而这个说法需要作一个小小的修正。德性不仅仅是合乎正确的逻各斯的,而且是与后者一起发挥作用的品质。在这些事务上,明智就是正确的逻各斯。苏格拉底因此认为德性就是逻各斯(他常说所有德性都是知识的形式)。而我们则认为,德性与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显然,离开了明智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善,离开了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明智。(这一见解也解答了有些人在对辨中提出的一种语难。他们说,德性可以相互分离。他们说,一个人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德性,所以,他获得了某种德性,而没有获得另一种德性。说到自然的德性,这是可能的。但说到使一个人成为好人的那些德性,这就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明智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从这里也可以明白,即使明智不引起实践,它也是需要的。因为它是它所属的灵魂的那个部分的德性。与没有德性的情形一样,离开了明智我们的选择就不会正确。因为,德性使我们确定目的,明智使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的手段。然而,明智并不优越于智慧或理智的那个较高部分。这就像医学不优越于健康一样。医学不主导健康,而是研究如何恢复健康。所以,它为健康,而不是向健康,发出命令。此外,我们还可以补充说,说明智优越于智慧就像说政治学优越于众神。因为,政治学在城邦的所有事务上都发布命令。
人天生具有某些善的品质,这些品质也可以称为自然的德性。而当这些自然的品质加上了努斯或者明智,它们就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德性。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在自然德性中,当人做出有德性的行为时,并没有在心中形成明确的意识,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行事。而当人具有了明智,就能够在行事时获得正确的逻各斯的指引,他就不仅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与苏格拉底不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试图用明智或者逻各斯来取代德性,而是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离开了明智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善,因为不经由明智而产生的善是偶然的,没有体现人的选择和意志。但是,在6.13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又说,一个人如果有了明智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这一观点似乎又滑向了苏格拉底,而且与前文似乎有所矛盾:亚里士多德并不承认所有德性都是明智的形式(即有了明智就有了所有德性),而仅仅认为离开明智所有的德性就无法存在(明智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要条件)。
如何理解明智与道德德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