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家室的友爱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著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9))
一切友爱,如己说过的,都意味着某种共同体的存在。然而我们可以把家室的友爱、伙伴的友爱同其他的友爱分别开来。因为,同邦人、同族人、同船人等等更像是某种共同体中的友爱,因为它们仿佛在遵守某种契约。主人与客人的友爱也可以归于这一类。家室的友爱也有多种,但都是从父母同子女的友爱派生的。父母爱子女,是把他们当作自身的一部分。子女爱父母,是因为父母是他们存在的来源。父母更知道孩子是己之所出,孩子则对这点所知较浅。相比之下,生育者更把被生育者看作是属于自己的。被生育者则较少把生育者看作属于自己。因为,总是产品属于其制作者,正如牙齿、头发等等属于它们的所有者,而制作者则不属于其产品,至少在程度上小得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时间上也更长久。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爱他们。孩子则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并理解了之后才爱父母。由此便可以明白,母亲何以对子女有更强烈的爱。父母爱孩子,是把他们当作自身(因为出于己身的就如同是与自身分离了的另一自身)。孩子爱父母,则是把他们当作自身的来源。兄弟间互爱,则是由于有共同的生命来源。这种共同的生命来源造成了他们的共同点。所以人们说,兄弟间是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所以,兄弟实际上是相互分离了的同一个存在。兄弟的友爱也由于共同的抚育和年龄相近而增长。因为,要是两人一般大,有共同的道德便是伙伴。所以兄弟的友爱与伙伴的友爱相似。叔伯兄弟以及其他亲属的感情都是从兄弟感情派生,因为他们出于同一祖先。而这种感情的强弱,也总是与同始祖相距之远近相应。子女对父母的友爱类似人对于神的爱,是一种对于善与优越的爱。因为,父母所给予的恩惠是最大的。他们不仅生养、哺育了子女,而且还是子女的教师。和非亲非故的友爱比,父母与子女的友爱还具有更多的快乐与用处。因为,父母与子女的生活有更多的共同点。兄弟的友爱与伙伴的友爱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如果他们是公道的,共同之处就尤其多,并且在总体上彼此相像。因为,兄弟之间更彼此相近。他们从一出生就相互喜欢,如果再出于同源,一起由父母抚养、教育长大,他们自身就更为相似。而且,兄弟的友爱也更为持久、牢固。在其他亲属间的友爱中,友善的程度也都同关系的远近成比例。丈夫同妻子的友爱似乎是出于自然的。与城邦相比,人更需要配偶。家庭先于城邦且更为必需。繁衍后代是动物的普遍特性。其他动物的异性共同体只是为了繁衍后代,人的此种共同体则不只为生育,也为提供满足生活的需要。男子与妇女在活动上有明显的不同:男子的作用与妇女的总是相互区别。所以他们相互帮助,把自己的独特作用投入到共同的生活中。所以,这种友爱似乎既有用又有快乐。如果他们是公道的人,这种友爱还是德性的。因为,男人与妇女各有其德性,德性也可以是相互吸引的原因。孩子也是维系的纽带,没有孩子这种共同体就容易解体。因为,孩子是双方共同的善,共同的东西把人结合到一起。丈夫与妻子一一以及一般地说朋友与朋友一一当如何相处,似乎与他们当如何公正地生活是同一个问题。因为,对朋友的公正,对陌生人、伙伴和同学的公正都是不同的。
在把家室的关系和政体进行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在这一节具体讨论了家室的三种主要友爱,即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以及兄弟或者亲属之间的友爱。
父母与子女的友爱是一种终极的自我投射:子女被当作父母的所属物,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对自身的爱。兄弟间的友爱源于共同的血缘,也是自身之爱的一种变形。
家室的友爱比普通的友爱更为牢固,因为这种关系中的双方与自身更为相像。如果说那种好人之间的友爱是出于道德上的相似,其本质是自身品质在他人身上的一种投射,那么家室之间的友爱就是自身存在在他人身上的投射,因此相比之下更加本源。
父母和兄弟之爱都是出于相似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夫妻之间的友爱则出于双方的独特作用。这似乎说明,友爱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双方的相似,一种是双方的互补。前者出于人对自身的爱,后者则出于追求完善的愿望。
家室关系中的相似关系与互补关系是否可以类比到政体中?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如何解释兄弟阋墙?
如何看待俄狄浦斯情结与家室友爱的关系?